文学馆简介

士姑来金葩岭上的马华文学馆
许通元


前言

马华文学馆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士姑来市,距离新山大约15公里。至1998年创立以来,至今迈步第14年,是新山华社创办的民间学府---南方大学学院一步一脚印,结合社会资源完成的一项“文化工程”。

马华文学馆的起源,可追溯至1996年当时的南方学院耸立于士姑来金葩岭上,成立中文系时,有意设立“马华文化研究中心”的计划, 恰好文学馆亦在规划范围内。

1997年5月9日,现任马华作协会长叶啸在报刊发表〈建议设立马华文学馆:推动马华文学的一些实际步骤〉及当时在南方学院中文系的赖瑞和博士随后在6月13日发表<让我们齐来建设"马华文学馆">后,本馆以马大吴天才副教授一批3000多册自40年代至1997年的马华文学书籍作为奠基,再加上广纳各方捐献的马华文学书籍,更快推动马华文学馆,正式的在1998年4月26日,成为马来西亚第一间文学馆,亦是至今唯一的马华文学馆。



图:马华文学馆开幕时邀请马华作协云里风会长(左三)开幕


配合南方大学学院的办学宗旨,马华文学馆主要是为了搜集及支援有关本院教学与研究所需的各种马华文学及相关的图书资料,并以保存马华文学馆图书资料为文化使命,继承、延续和发扬马华文学,以提供本地、国内外研究马华文学人士一个良好的资料与研究环境,促进学术研究活动。

重点馆藏

本馆收藏的马华文学作品,包括1965年及之前出生的新加坡作家作品,其中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日语等,不论语文、出版地区、资料类型。目前收集珍藏本室单行本超越10200余册、阅览室单行本超越11300册、期刊万余册、剪报及论文资料超越145200多笔、视听资料60多种及作家文迹照片等。所有馆藏按台湾“中国图书分类法”开架陈列。馆藏最早的单行本是出版于1930年的《海畔》,此诗集是早期自中国南来作家---谭云山在新加坡丹绒巴葛(Tanjong pagar)海畔书写的一系列组诗。当时新马一家,新加坡是当时除了吉隆坡、槟城之外,其中一个聚集不少中国南来作家的重要据点。



馆舍

马华文学馆暂附属南方大学学院图书馆,位于图书馆二楼。

一为珍藏本室,为存置全套原版藏书及期刊。不开放外借,若需使用此室资料者,需附函特别申请。二为阅览室,为开架陈列图书副本及期刊。另有文学馆剪报室及专题作家展橱窗。文学馆剪报室收集相关马华文学剪报、文学篇章及未结集的马华文学论文等。本馆在2000年设立查询系统中的“论文索引系统”,数位化相关剪报资料,2009与台湾师范大学合作,采用其开发的X系统,提升此查询索引系统的功能。至今此系统是研究马华文学者,经常使用查询最新资料的重要系统。

本馆活动

至于专题作家展橱窗,前后展出的专题作家展包括:农夫作家:潘雨桐(1999)、跨出华玲的‘女性作家’:商晚筠(2000)、蕉风的摇篮手:姚拓先生(2001)、傲视国际的创作巨擘:蔡明亮(2002)、马华乡土文学作家:韦晕(2003)、马华儿童文学的重镇:南马文艺研究会(2004)、新马全方位艺术家:陈瑞献(2006)、纪念姚拓先生的“文化先驱姚拓回顾展”(2009)、浪人作家:李永平(2012)及正在展出的王润华展(2015)。其中2006年举办第一届南方人文精神奖暨陈瑞献新马全方位艺术家展开幕仪式时,纳入马华文学馆主导的第九届马华文学节闭幕礼。

专题作家展除了展出作家相关出版品、手稿、书法、照片、海报等文物(因作家而异),本馆也重点蒐集、整理作家未出版的作品、评论及其他作家、评论者书写相关此作家的文章及相关剪报等,期盼尽量在制作展出时期收齐相关作家,可寻获最完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自订成册。藉此,本馆希望可以促进想研究及参考的各路学者、师生前来文学馆觅得其所需的资料,并完成研究,达致文学馆的宗旨,并希望前来本馆寻获资料的作家学者们,可将完成的作品赠送本馆珍藏,让更多读者使用,继续发展及推广马华文学作品及研究至全世界华文文学的角落。而这些年,本馆也吸引了新马中港台日及欧美国家的学者作家、教授及硕博生等前来寻觅资料,完成他们的论文。至今珍藏的这类论文近50册,其中包括2008年哈佛大学博士生,如今任教于美国University of Oregon的Allison Mckee Groppe博士,前来文学馆两个星期寻觅博士论文资料,完成《并非中国制造》(Not Made in China: Inventing Local Identities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n Chinese Fiction)。另一位源自意大利的学者,如今在巴塞罗纳自治大学任教的张晓东(Antonio Paoliello)博士,在2010年于文学馆呆了半年,收集与书写201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自身,他者与「他者-自身」:当代马来西亚华语语系小说里的身分描绘》(Self, Other and Other-Self: The Representation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Sinophone Malaysian Fiction)。

除此之外,本馆曾举办“拉让江畔诗人吴岸”展、沙禽诗展、走一趟文学走廊、文学馆三周年纪念--镇馆之宝展览、马华文学馆十周年暨蕉风500年华展、马华文学馆十年重要典藏展:三四十年代马华文学典藏展、与台北师范大学合作,协助举办"马华文学在台湾特展",在台北师范大学林口校区(2008年)等。2011年11月5日至13日,本馆受邀新山KSL广场展出“马华文学馆专题精选展”,特别介绍马华文学馆最新简介,希望群众了解本馆的历史与最新进展。精选而出的“蕉风500年华展”,特别展出《蕉风》创刊至当时出版的第499期的完整封面(如今已出版至第503期),让这份50多年的文化活“化石”一览无遗,显示当时文人与画家交流频密的状态,不同时期展现的风貌及形成今日一道美丽的文学结合艺术的风景。除此之外,还展出专题作家展重点:潘雨桐展、商晚筠展、蔡明亮展及姚拓展,乃文学馆至今引人瞩目、读者学者继续前来馆内参考资料及之后因而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资源。因场地的限制,今次仅能做平面的精选展出,未能连同书籍、文物及资料一起展览,叹为可惜。然而首次如此一次比较大型的马华文学展,依然是本馆初次的尝试,希望对马华文学的传播带来效用,让更多读者民众了解马华作家,认识更多马华文学作品。

除了展览,文学馆这些年来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座谈会、讲座会甚至马来西亚电影欣赏会等,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作家、学者、导演、读者等参与,建立在马来西亚半岛南方的文学及文化氛围。其中重要的活动包括:“沙禽、刘育龙、房斯倪谈诗的创作与欣赏座谈会”、“陈志鸿VS许维贤讲座:留台文学或文学留台--看近十年留台文学如何马华”、“姚拓交流茶会”、为配合本馆出版的商晚筠《跳蚤》举办的两地座谈会:“跨越时空性 贴近商晚筠”。第一场是在新加坡草根书局,邀请了吴耀宗博士、汤石燕小姐、张曦娜小姐、刘培芳小姐、林青青小姐及丁云先生等学者,商晚筠好友、同事们参与分享。第二场在吉隆坡大将书行举办,邀请了姚拓先生、永乐多斯博士及庄华兴博士参与,分享融合了商晚筠生前事迹及其作品研究,是本馆商晚筠专题作家展后,延续的系列活动,同时也促成日后商晚筠研究作品增多的趋势。除此之外,另有本馆参与第八届马华文学节,举办“南院蕉风文学沙龙:诗的归宿,诗人的乡土”,邀请方路、吕育陶、木焱、龚万辉、杨嘉仁诗人;蕉风圣诞文学沙龙:马华文学期刊之生死恋座谈会在吉隆坡绿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邀请了姚拓、王涛、木焱、曾翎龙等作家;蕉风50周年纪念活动:马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爱薇女士主讲:“儿童文学,把世界变温柔了”、“方野(当时的拿督翁诗杰副部长)的文学生涯”讲座;,“当地志书写遇上乡愁”周末文艺沙龙、杨邦尼主讲<晃漾的年代:读木焱诗/断章或絮语>、文学邂逅于南方:黄远雄诗集《等待一棵无花果树》及《写作希望工程》四册新书出版及推介礼等。

2009年,北马著名作家陈政欣先生前来担任驻馆作家,驻馆期间,作家整理其作品目次,特别是文学馆尚未珍藏的作品,以完整化文学馆馆藏陈政欣的作品。除此之外,作家亦公开一场谈创作心路历程的公开讲座及与师生在马华文学课堂上讨论、分享作家创作的小说作品等,促进学生了解真正的作家及其作品,同时也营造不同的文学学习氛围。2010年,本馆为了纪念及感谢他,出版其小说集《青天白日凉飕飕》。

至于邀请外来学者主讲学术的讲座,包括浙江大学朱文斌副教授讲座:鲁迅在新马华文文学的传播、西班牙国立巴塞隆纳自治大学讲师及博士生张晓东(Antonio Paoliello)主讲“中国及海外华人在马来西亚区域华文文学:陈政欣<魂的追索>文本分析”及台湾著名学者李有成教授主讲:“在学术与创作之间”等。

2011年11月9日,本馆与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联办“诗人与您有约”---本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诗人阵群,一夜在新山曝光。出席分享历程、心得及新诗朗诵的诗人,包括天狼星诗社大将李宗舜、廖雁平、何啟良、邢诒旺等,届时作协代表曾翎龙,诗人沙禽、许裕全亦赴此诗会。2012年5月30日,延续此活动的〈两代诗人的叩门与沉思〉:诗的欢聚座谈会,邀请了诗人沙禽、邢诒旺、刘庆鸿及黄琦旺博士,主持人许通元,作家祝家华院长、王润华教授、杨邦尼等亦赴此诗会,希望可以诗照亮新山这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城市。除此之外,文学馆亦在7月28日举办了木焱与许通元,于新山Jusco Tebrau City的Harris Popular举办一场“双城、饮食及家族书写”座谈会,由杨邦尼主持,此是文学馆难得与书店联办的一场活动。

2012年8月中旬,举办“浪人作家——李永平”专题作家展,除了请本校设计系学生特别设计精美的背景,展出文学馆珍藏的李永平创作集,自《婆罗州之子》、《吉陵春秋》、《海东青》至《大河尽头》台湾及中国版等,李永平翻译的英文小说集十多册,《吉陵春秋》英文翻译本,《大河尽头》第一回的珍贵手稿等。



2013年,本馆在4月16日举办了 “从记忆升起”实验电影节,隔两日后举办“惊花一瞥@南方:尼雅、贺淑芳、梁靖芬、陈头头、刘艺婉 文字+摄影展”及在23日举办图文展的座谈会。在6月14-21日,与本校文物馆等联办筹备已久的“南风起”诗展,及在6月14日举办<南方诗社成立典礼>、<诗展开幕仪式>暨<诗演晚会>。展出的作品共有17位诗人/作者,包括校内的王润华、祝家华、蔡志礼、陈慧桦、小曼、许通元、余德林、冯白羽、李圣祥(中文系学生);校外的沙禽、黄远雄、何启良、许裕全、冼文光、黄郁兰、杨邦尼、林宛莹的诗作。诗演前亦邀请了著名书法家杨金荣先生现场挥毫“南方诗社•南风起”横幅,而古典吉他老师袁树华小姐则在旁伴奏,为当晚的典礼及诗演掀开序幕。



7月2日,本馆与本校学术研究处、台大台文所以及台大文学院“文化流动--亚太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研究群跨国联合举办“亚太华文文学、文化的交流现象与在地特色”主讲嘉宾包括来自台湾国立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洪淑苓教授(主讲“台湾与新马华文诗歌的交流与展望”)、黄美娥教授(主讲“闽、台文学关系新认识论”)、苏硕斌副教授与本校安焕然副教授(主讲“马华文学的背后:华文教育与马华文学”)及许通元主任(主讲“台马文学出版品交流与思考”)。

7月3日晚上,本馆邀请来自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外国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所林建国副教授开讲:“李安《色.戒》:兼论黑色电影及其民主的不满”。座谈会内容主要包括:李安《色.戒》手法,沿续美国黑色电影(film noir)的传统拍摄,这点未见中西影评触及,错失本片在电影美学与政治讯息方面的创新与贡献。黑色电影是二战期间在美国兴起的亚型惊悚片,战后为其全盛期。50年代后期,美国迈入承平时期,黑色电影衰落。60年代中期民权运动又使黑色电影兴起;70年代初进入越战后期,黑色电影卷土重来。如此周而复始,使得黑色电影成为可供观察美国社会变化的电影文本。虽此,学界对于黑色电影的定义众说纷纭。它既非类型(genre),不是风格,也非运动。本次演讲,将藉《色.戒》介入学界争议,尝试提供黑色电影新的界定。李安《色.戒》在港台受到欢迎,在中国受到官方驱逐,在美国受到观众冷漠以对,说明当代民主想望在各地的危机与转机,回头可供思索黑色电影在学理上的定位问题。

11月8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亚洲信息科的齐藤(Maya Saito)小姐特地从日本拜访本馆,了解本馆的藏书以及数位典藏等的特点,同时也参观了本馆珍藏,在日本出版的马华文学著作:苗秀的《残夜行》(东京:株式会社めこん,1985)、今富正巳书写的《新马华文文学 : 马华文学与其相关》(东京:三冬社,1992)、福永平和, 陈俊勳译的《シンガポ-ル华文小说选(上)》(日本:井村文化事业社,1983)、《シンガポ-ル华文小说选(下)》(东京:井村文化事业社,1990)及近年在京都市人文书院出版的马华小说系列:李永平《吉陵镇ものがたり》(2010)、张贵兴达《象の群れ》(2010)、大东和重等译的《梦と豚と黎明 : 黄锦树作品集》(2011)及黎紫书等著,荒井茂夫等译的《白蚁の梦魔》(2011)。

01

文学馆简介

马华文学馆成立于1998年4月26日于新山南方学院(现称南方大学学院)。
02

回顾历史

回顾文学馆自成立以来至今的历史、办过的活动及事件。
03

专题作家展

专题作家展展出资料自作家的出版品、剪报、手稿至研究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