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文精神奖相关新闻

专访∕本报苏俊翔
摄影∕本报陆家明

从《花踪》到《南方之鼎》:陈瑞献畅谈与大马华族文化圈的殊胜因缘

前言

南方学院即将在11月4日举行"南方人文精神奖"颁奖礼,这也是国内首个以表彰人文精神为要旨的奖项。"南方人文精神奖"首届得奖人,是新加坡籍的全方面艺术家陈瑞献。曾以《花踪文学奖》首次拥抱大马华社文化圈的陈瑞献,今年再次以《南方之鼎》延续其一贯人文关怀。陈瑞献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畅谈他对"南方人文精神奖"的期许,以及未来的艺术创作理念。

记者: 南方学院今年首次设立"南方人文精神奖"。作为首名得奖者,你对"南方人文精神奖"有何期待?

陈瑞献: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求真知的一对翅膀,只有当两只翅膀都在拂动时,人才能在生命的天空有平衡的飞翔。我们不能想像一个只有公式原理而没有诗歌琴音的人间。科学教人怎么做事,人文教人怎么做人。先做好人,才有希望把画画好。先做好人,才有希望把原子弹的能量,用来制造造福人群的原子船。 南方学院是以人文精神为办学要旨的学府。在祝家华院长的带领下,学院正朝着建造一个人文校园的方向迈进。在科学与人文严重失衡、道德颓败的现时空,南方学院起而竖立高标竿,设立"人文精神奖",真是高瞻远瞩的壮举。 我的老运好,成为首位得奖者。我希望这个奖能对这个大目标聚焦,让人人都能高瞻远瞩,看清这个大方向。

记者 :可否请您谈谈您为"南方人文精神奖"设计奖座的缘由。

陈瑞献 :今年8月17日,家华与通元来新加坡跟我谈设奖的事,并要我设计奖座。我自然很乐意为奖项设计奖座,这是我的荣耀。我立刻致电在厦门的铸铜厂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在当天深夜在走禅时,把意念理出头绪。隔天跟家华和通元沟通后,立刻投入创作,19日把稿样寄去厦门。因为手气很顺,所以按时在两个月内把作品铸造出来。

记者 :这奖座的题名是什么?

陈瑞献 :《南方之鼎》

记者 :《南方之鼎》的设计理念又是什么呢?

陈瑞献 :家华在证解"南方人文精神奖"时,从华裔先贤的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南方学院的母亲宽柔中学的"宽柔以教",谈到《易经》乾坤二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校训,并以此在亚洲的南方、中国的南方以及大马的南方竖起人文精神的高标竿,以确立一个的价值的新方向。

我在构想把这理念具体化之时,也即是找寻一个完美的容器来装载上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我在青铜器中,选了圆鼎的造型。两耳、三柱足、圆脸,这是商代后期较常有的形制,是造型语言中一句完美的成语。像汉代的博山炉、明代的家具和清代的彩瓷碗。圆鼎是属于人类共有的一个设计母型。

记者 :您说是圆鼎造型语言中一句完美的成语,那您如何进一步应用这句成语?

陈瑞献:中华文化传到天涯海角,"龙"字的笔划规范都一样,但笔意则各有不同。桔逾淮而为枳,此地气然也。一只蜗牛从一个山谷到达另一个山谷,经过时间地域的感染,蜗牛的生理结构一样,壳上的纹彩则会起变化。中华文化在南方有其地域性的表达色彩,因此我把圆鼎颈身上常见的兽面纹、卷龙纹和雷纹等纹饰去掉,改以热带的棕梠科椰叶纹为图案,便造出一座完全属于南方的圆鼎。

记者 :在大马华社文化圈,从《花踪》到《南方之鼎》等两座重要文化奖座都是您的作品。请问两个奖座的设计在精神内涵的脉络上,是否有延续性?

诗人小曼说,从我在1969年起担任5年的《蕉风》编辑,到设计《花踪文学奖》,再到《南方之鼎》,是我对大马华社文化圈的三次拥抱。这是小曼一贯高准确性的发言。有第一次才有第二次,有第二次才有第三次。这自然是一种延续,延续是久远必然的进展。《花踪》是文学奖,像一束光,是专注性的奖座。它的设计是基于文学语言色彩与意象的探讨,再推广到华社所崇尚的文化事业的探索与表现。它的造型较接近于饰满山蛮、云气、羽人的博山炉,是诗的花蕊绽放和歌的鸟翼张腾,是演绎性的创作。 《南方之鼎》是人文精神奖,它是延伸性的奖座。它的设计是对人生理想的期许与寄讬,进而冀求生命境界的高度平衡。我在设计《南方之鼎》时,曾在笔记本上写道:"鼎迁南方,成一方风气之鼎盛。"意思是指鼎器迁移到南方之后,换了一身纹饰,继续成为一方文化风气鼎盛的象征。鼎本来就是一个已存在数千年的容器、礼器以及权威的最高代表,也是哲学的内潜和包含月。它是天地的人一,然后由人来接受并传扬这种精神。它的创作手法是综合的。

记者:南方学院将在首届"南方人文精神奖"系列活动上,举行《陈瑞献选集》的推介礼。这套著作推介礼甚至还未在新加坡举行,因此可否请您谈谈选择在南院举行推介礼的原因及其意义? 陈瑞献:南院在本届的"南方人文艺季"活动中,也安排了我的专题作家展。这基本上是我的文艺著作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展。很凑巧,方桂香主编而创意圈出版社出版的9卷本《陈瑞献选集》也刚好出炉,这是到目前为止出版我的文学创作与译作最为齐全的套书,比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那套多出4卷。《陈瑞献选集》既然是属于展出的范围,它的推介自然也应在南院举行。我跟南院的因缘特别殊胜。

记者:是否也请您谈谈"陈瑞献全方位作家展"的特色?

陈瑞献:南院近年来一直很积极的收集我的文学创作和有关我的各种文献资料,我也积极跟通元、蔚芳(按:南方学院图书馆馆长何蔚芳)等位配合。可以这么说,除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大厦的"陈瑞献资料室",南院马华文学馆是收藏有关我的资料最齐全的研究单位。这一次将这些资料作有系统的展出,这群朋友如火如荼的进行策划,真是令我感动。展出的内容十分可观,除了文学著作与书刊,也包括剪报、招贴、海报、封面设计、文具设计,以及版画绘画复制品等等。林林总总,保证不会有冷场。

记者:你也将在现场挥毫,可否透露您写字还是画画?您又将处理什么题材?

陈瑞献:由于我的创作媒介多元,我的创作方法自然也多元。现场挥毫比较有限制性,比如场地、设备和时间等等,都不如在自己的工作室内方便。所以我搞现场挥毫,都是选择快速度的创作方式,也就是论者常说的"电光石火创作法"。画幅不论大小,结构不论简繁,都是在瞬间完成。这种创作法在精神高度集中,甚至在出神状态中进行,冒险性大,机遇也大。 我这次准备画画,而且篇幅特大,丈二匹,即是高6尺宽12尺的大生宣。题材方面,我现在想到的是画陕西黄帝陵山上的麻花柏古树群。黄帝陵是全球华人共同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位于桥山。山上有古柏树,树枝干缠、卷如麻绳,名麻花柏。它又如龙舞牙爪,十分奇特。我想画一排柏树,以象征中华文化由北向南,一脉相承,永不间断。

记者:可否谈谈您未来的艺术创作理念、方向及创作?

陈瑞献:艺术创作在我只是佛学这个大框架上的一枚小钉。但要把这枚小钉钉好,在人间的层次上,也得费周章。只是我以修持为重,因此灵感不断。我工作卖力,分秒在干活。物来则现,物去则空,随作随弃。一下向东、一下向西,四方八面,忙得十分开心。除了九卷《陈瑞献选集》,我也刚完成"广洽纪念馆"的建造工作。这是一家以一位高僧的文艺收藏为主题的私立艺术馆。我也同时完成一件铜雕《刍狗》。《刍狗》得自《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是一件纪念1994年大海啸亡者的作品。

佛道践形,天艺游兮 -- 大践行陈瑞献侧影

。南方人文精神奖评审委员会--祝家华执笔。

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陈瑞献先生有言:"我生活创作最主要的思想引导是佛学";又说:"若宗教为大海,文艺就是小河道,人生的大河若因宗教而盈满,那文艺的小河便载歌载舞起来"。瑞献就是以佛法先立乎其大者,艺术的文心天工因觉醒的大自由心而唱丰收。陈瑞献首先是生活世界的大实践家,然后才是艺术世界的大艺术家。人大成艺大成,大师翩临矣。

陈瑞献是多元艺术的奇才。举凡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篆刻、表演艺术、纸刻、文化论述等皆展现杰出惊人的成就!这是上天对他的厚爱与眷顾,更是他坚定不移辛劳创作的回报与犒赏。我们到新加坡陈瑞献的古楼画室,尽是阵阵惊喜,更阅读到斑斑汗水的行脚,夜夜独醒的心灵。大师是上天的赐予,更是后天开悟心灵的铸造。天生艺予瑞献,他以佛道践於型,以自由心游於艺,天艺不远矣。

有论者认为陈瑞献是: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当代亚洲艺术世界的一个真正的奇迹、"你只能称其为天才"、全能的艺术家等等。这都不是溢美之词。陈瑞献让新马这边缘国度有"小而大美"的惊喜;对於亚洲有"西方因瑞献而走近东方"的魅力;对於世界有跨文化交汇的赞叹;对於人类有人文精神大关怀的期待;对於众生有大慈悲的心灵启示。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数百年而有大践行者,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大成然哉。

古楼画室有蜂鸟飞---许通元

陈瑞献古楼画室位于新加坡直落古楼(Teluk Kurau)J 巷。首次有幸莅临由旧校舍改建为众画家们创作的画室,吸引我的是画室门口挂着的小木牌匾《蜂鸟飞》。蜂鸟是陈瑞献采用的自由意象,"一只八方正反都能飞行又能在半空悬止的小鸟"。所以踏入古楼画室,除了可观察陈瑞献以自由心进行多元媒介与成果的创作作品,如随意摆放地上未或已完成的艺术作品,书桌上的文字书法书籍等,更重要的感受有舍利子、佛像、最新铜雕<刍狗>、画、文学作品等的创作场域。

早在1993年,中国长江文艺出版了5卷的《陈瑞献选集》:《诗歌/寓言卷》,《小说/剧本卷》、《译著卷》、《美术卷》、《散文/论评卷》(徐锋编),早已绝版,文学馆遍寻时列入待补名单。最后庆幸的从作者获赠一套,再加上陈松沾赠书中无意间挖掘,凑全文学馆需两套的珍藏。1998年新加坡文艺协会颁发新华文学奖给陈瑞献,出版了《陈瑞献选集: 新华文学奖专集》,加入的文学类别除了陈瑞献答问录、短句、古诗、画款篇、序跋篇,其他的理论、散文、小说、译诗、译文皆不曾出现在之前的5卷版。至于1999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的《蜂鸟飞: 陈瑞献选集》,是1998年选集的增订版,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读者续《陈瑞献选集》5卷旋风后的需求。

方桂香撰评编写《巨匠陈瑞献》、《陈瑞献谈话录》等书后,收集整理了陈瑞献大量的资料,藉着创办的创意圈刚刚推出 《陈瑞献选集》九卷:《诗歌卷一》、《诗歌卷二》、《寓言卷》、《小说/剧本卷》、《散文/论评卷一》、《散文/论评卷二》、《译著卷一》、《译著卷二》和《译著卷三》,对于阅读及研究陈瑞献,是天大的喜讯。文学馆藉着办陈瑞献全方位艺术展,配合良机,赶上了为此套书籍举办新马首届推介礼。陈瑞献处事异常谨慎,对自己及作品要求超高,尤其是事隔13年后,再次筛入九册选集的作品,除了增订与继续发现,读者自书籍中配搭的精致插图、摄影、手稿等,在翻阅时带来对照的喜悦。

这一年来,筹办陈瑞献展收集资料时,翻抽文学馆珍藏的陈瑞献个人出版品,参观陈瑞献艺术馆及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陈瑞献藏室中的藏书及艺术珍品,逐一自古楼画室搬回文学馆的整百册相关书籍、两箱剪报、海报、首日封、手稿、精品等。最重要整理出来的除了陈瑞献曾出版的个人艺文书籍50多册,评论/作家出版的陈瑞献研究单行本7册,再加上不断增加,陈瑞献未收录入个人专书的篇章清单23页,可谓数量庞大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陈瑞献的学者们是丰富宝藏。某些诗篇译文收录于早期的《学生周报》,陈瑞献本身已没收藏,藉着此次资料收集,他当机立断筛选了几篇沧海遗珠,如巴斯纳克译诗三首收入《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二》中的某诗附录,是文学馆之大幸。由于当时翻译卷已出版,可见其巧心良苦。

陈瑞献懂吃,是食家。探访时,除了舌蕾饱和、肚腹填满、脑猛吸不吐、连驾去的车都塞满资料,走时手中还提领糕饼,可谓人车不尽兴难归。长年享受中法熏陶的陈瑞献,饭局设计成一项精致的艺术,悉心安排策划,似他做的每件事,要求近乎完美。记得八月十七日自他家一路步至附近的沙田餐馆,从背后看他与祝家华院长谈笑风生,跨出休闲的阔步,手中拎瓶葡萄酒于芽笼路上,大师与普通人似同实异。他说时间有点匆忙,随便吃简单一点的中餐,厨师捧出来的是陈瑞献菜单。便饭并非吃三四个钟头的法国全餐或意大利全餐而已,但在厨师亲切招待之下,捧出的第一道菜却是卧虎藏龙:雪白干贝泥置于炸好的碗状酥饼,下铺一层切丝的沙拉菜。鹌鹑鱼翅汤瓷罐、高汤枸杞菜、瓦煲龙趸鱼、虾特Q的荷叶糯米虾饭,特制喷香的萝卜糕,手磨杏仁露,皆是极品。饭后直抵古楼画室,尚有猫山王榴槤伺候,一夜啧啧惊叹。

若享受《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一》的饮食文章,更能明白个中滋味。偏爱中餐的必看<丹山凤丸:锦江华筵宴后>的色香味形声及<老饕唯灵:香港食家麦耀堂素描>。食家除了中餐,避不开法国餐,特别是沉浸法国文化近四十年的陈瑞献。法国人宣称世上只有两位厨师而已,而中国烹调当然排名第二。若偏爱法国餐的读者非读<与雷蒙·奥利斐共进餐>及《译著卷三》,陈瑞献译戴文治的<炉中之变:法国食家谈美食>。其中谈到的华迭尔Vatel因一道鱼不能及时上桌而自杀,我想起了以他拍成的同名电影,极度奢华的法国皇帝美食、巧妙的美食场景设计,虽然仅能贪恋视觉飨宴,但已挑动了蠢蠢欲动的味蕾。法国美食的味蕾,拜陈瑞献所赐,终于明白真正的法国美食真谛,似乎这些年吃的许多食物都白白糟蹋了。

享尽美食后,回返古楼画室开工寻觅堆积如山的资料,赴新加坡的任务才算完成。陈瑞献耐心地收集我列出的文学馆残缺待补名单,留几份最新的剪报给我。最后一次临别古楼,众人在搬运书宝进入车内后,我按捺不住,偷跑上二楼的古楼画室,拍摄了《蜂鸟飞》的镜头。我满意地离开时,耳边隐约听到了蜂鸟拍翅声,在万籁俱寂的午夜三时。